会员登录 密 码
味很美美食网
菜谱推荐:“三鹿门” “钒污染” 苗岭洁肤霜 国家相关部 “奶妈”难 雪糕 蛋糕 母乳喂养 撤销 蒙牛
 
当前位置:美食网 > 健康帖士 > 新闻视角 > 阅读正文
 

谈谈粽子的历史和传说

发布时间:03-13    美编组:admin     来源:互联网  

传说,历史,谈谈,粽子,屈原,嘉兴,火腿,记载,江南,写道,

 

 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,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,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。

历史记载

        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,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。“粽”字本作“糉”,《说文新附•米部》谓“糉,芦叶裹米也。从米,葼声。”《说文•夂》:“葼,敛足也。”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。
        粽子又名“角黍”,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《风土记》:“仲夏端五,方伯协极。享用角黍,龟鳞顺德。注云:端,始也,谓五月初五也。四仲为方伯。俗重五月五日,与夏至同。●(同 “鸭”),春孚雏,到夏至月,皆任啖也。先此二节一日,又以菰叶裹黏米,杂以粟,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,二节日所尚啖也。……裹黏米一名‘糉’,一名‘角黍’,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。”
        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,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,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,所以称“角黍”或“粽”。
        明清以后,粽子多用糯米包裹,这时就不叫角黍,而称粽子了。

民间传说

        从南北朝以后,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。
        南朝梁的吴均(467—520)在《续齐谐记》中写道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,楚人哀之。每至此日,竹筒贮米,投水祭之。汉建武中,长沙欧回,白日忽见一人,自称三闾大夫,谓曰:‘君当见祭,甚善 。但常所遗,苦蛟龙所窃。今若有惠,可以楝树叶塞其上,以五彩丝缚之。此二物,蛟龙所惮也。’回依其言。世人作粽,并带五色丝及楝叶,皆汩罗之遗风也。”
        另外的说法是,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,于是裹了粽子,投入江中喂鱼。
        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,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,而被广为传颂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。
        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:“彩缕碧筠糭,香粳白玉团。”
        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:“疏疏数点黄梅雨。殊方又逢重午。角黍包金,菖蒲泛玉,风物依然荆楚。衫裁艾虎。更钗袅朱符,臂缠红缕。扑粉香绵,唤风绫扇小窗午。”

粽子趣闻

        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,载于唐韦巨源《食谱》。特点是只用糯米,无馅,煮熟后晾凉,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,浇以蜂蜜与黄桂酱――白糖腌桂花酱。
        最大的粽子――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,每只重约两斤,以肥猪肉、绿豆为馅,清香、软糯、甘润、膏腴不腻。
        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,绿波廊、湖心亭两处皆有。长约寸许,形如枕头,火腿为馅,小巧清鲜;湖心亭以为茶食,甚妙。

粽子流派

        北方的粽子,多是简单白米,或者杂以赤豆、枣子,蘸白糖食用。
        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,做法也复杂,尤其是馅,变化多端。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,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,多预先用酱油浸渍,与肉馅相蒸,香味扑鼻。

Tags:传说,历史,谈谈,粽子,屈原,嘉兴,火腿,记载,江南,写道,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 
我想找:
[高级查找]其它人在找:
广告及链接合作请联系客服QQ:2889-43-2509
Copyright © 2008-2014 味很美美食网 - http://www.weihenmei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