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(记者 陈芳 周琳凌军辉)109个铁路建设项目早已完工,但变更设计的批复还在“路上”;广西无依据自定收费项目,导致增加企业负担10亿多元;广东省住建厅对取消资格认定的规定“视而不见”,让“收钱、发证”行为拖7年不清理;40个单位和地区落实中央政策不力、落实简政放权不到位被“点名”……
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“先手棋”,破障闯关、加速推进,今年中央政府至少累计清理500多个权力事项。然而,也有一些部门和干部对权力“恋恋不舍”,“改不动、改得慢、改走样”,呈现“温差”现象。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,如何克服“权瘾症”,让改革接力一路畅行?
痛点、阻点:40个单位地区因“政策跑得慢”被“点名”
卖地板要考证、烧锅炉要资质、搬木材要技能认定……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职业资格认定,都出自实权部门和“红顶中介”之手,而这些奇葩证书今年已被叫停或取消。
向反映的突出问题入手,取消12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、清理规范89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、取消和下放94项行政审批项目……仅在今年中央政府就至少累计清理500多个权力事项。
简政放权犹如政府部门从自己身上割肉。在今年全国大督查中,106项事项被国务院催办,部分直指简政放权改革落实中的痛点、阻点。但权威人士指出,一些部门取消下放的数量和质量仍需提升,“含金量”高的事项偏少。
事实上,从去年开始,国务院就组织了规模空前的督查,首次使用第三方评估结果,对部门和省份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验,“简政放权”位列项目第一。继续取消和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,进一步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,成为行政审批改革的主要任务。
记者梳理发现,至少有40个单位和地区,因“政策跑得慢”,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、简政放权不到位,被审计署“点名”。
有些该简的没简,审批制度流于形式。对中国铁路总公司172个I类变更设计抽查发现,38个项目超出应审结时间5倍,涉及投资5.66亿元。
有些该放的慢放,揽权收钱却不含糊。2008年,住建部就明确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不执行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制度,可到2015年广东省住建厅仍“视而不见”,让园林协会“收钱、发证”的行为足足拖了七年都未清理。
类似的落实不力,让部分中央打响“发令枪”的改革,时间表变成了“弹簧表”。
“任性审批”:六成以上源于审批权过分集中
一面是中央三令五申,一面却是在地方落地声响小,部分改革措施跑不到“终点”,究竟是被谁截留?从去年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线索看,60%以上源于审批权过分集中的部门和地方。
——内部“打折”:灰色审批赚“顺水人情”。很多项目动辄上亿元,排队的“僧多”,能通过的“粥少”,早批还是晚批,看的就是审批者的把握。借此,一些企业需花高价买“绿色通道”。
案件显示,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、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利用职务便利,为他人在项目审批、设立汽车4S店等方面谋取利益,在落马前仍拼命批;财政部企业司综合处原处长陈柱兵,利用掌握国家政策资金管理权多次索贿,金额高达2454万元。再加上用权钱的“期权交易”来“伪装”自己,这种政策执行者的“自由裁量权”,成为放权落地最大的拦路虎。
——中间“截留”:红顶中介成资金“掮客”。虽然政策强制让中介机构、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尽快脱钩,而现实中一些中介机构利用人脉,拉项目赚提成的权力“掮客”现象仍在。
在被称为“塌方式腐败”的广东科技系统腐败案中,企业与部门之间就存在着一群身份特殊的“科技中介”。表面看是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,实则利用人脉关系,帮助企业行贿官员,让企业在申请科技专项资金中“得手”,事后支付“咨询费”“反哺”公职人员。
——外部“梗阻”:部门“合力”却致集体“失语”。一说起联动、协调、统筹,都言之凿凿,但在政策制定、执行、监管和评估环节中,一个“断链”就会导致改革跑不到终点。
随着审批事项大幅减少,一些领域的审批难问题反而加剧,“窗口一周,窗外一年”现象突出。“建筑项目前期还没施工,就要至少和消防、规划、交通、环保、交警、绿化等6个部门打交道,部门之间、规定之间互相扯皮的审批怪圈时时存在,专项评审就要做9个。”东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前期开发部主管说。